嗨!一年一度的鐵人賽又來了,我在前年跟去年參加了兩次鐵人賽,都是前端技術為主的討論:
其實每一年的參賽,多少都標誌著我自己的成長軌跡。
從第一年懵懵懂懂,JavaScript 想要學得更好;
到第二年,已經有了些許經驗,爬到更高的山頭,用更寬廣的角度俯瞰自己學的這些工具。
接著今年是第三年了,如果按照前兩年這個線性成長的趨勢,好像應該來寫個什麼:
「前端架構設計的 30 堂課」
「前後通吃,全端工程師的生存法則」
結果今年因為公司內一些人事異動,工程腳步都還沒踩穩的我,突然就有機會成為管理職,接觸管理技能了!
所以,今年決定跳離原本的賽道,報名 IT 管理的組別,來寫個菜鳥主管主題!
以前做為 RD 這樣的職位其實相對單純,基本上工作項目就是「用 code 來解決問題」。
但在我成為管理職,並開始接觸一些管理的書、朋友,以及實際的管理經驗之後發現,管理的環境與 context 是非常重要的:
以上都會影響到管理時要用怎樣的策略,如何與成員應對進退,甚至管理者本身的工作項目都可能因此完全不一樣。
比如團隊成員數量少,只有 2~3 隻貓,因為人少,所以只要建立起信任與默契,就能夠很好發揮團隊的工作效率(溝通成本低),這時管理者的重點會著重在,如何善用每個人的長處,適才適所,並且能夠與團隊成員建立比較深的連結。
但當團隊成員到了 20~30 個,甚至更多時,幾乎很難每個成員都三不五時來個 1 on 1 ,這時就會傾向抓大放小,建立能夠讓大家順利工作的流程與機制,嘗試跟上級斡旋更多資源,也通常會需要「訓練出好幾個自己」,讓小主管學著去帶人,才不會把自己累死。
因此,往下閱讀系列文之前,希望大家先看一下我公司目前的情境,比較能夠同理我遇到的難題XD
我在一間五歲的(老)新創本土公司,主力產品是做長照科技的 SaaS,因為產品的面向主要是長照/日照機構的護理師與管理者,所以是以 B2B 的模式為主,全間公司約有 100 多位的員工。
而我所在的部門就是公司目前核心產品的 RD team,雖然是目前主要在賺錢 &燒錢 的 team,但因為台灣的長照市場就是這樣而已,所以目前這個核心部門還是以維護既有客戶,針對需求開發為主要任務,沒有太多拓荒與空降的部分,自然也不會投入大量資金或人力進來,處於一個「能用就好」的狀態。
團隊中的 RD 有 7 位(不含我),基本上在較簡單的需求開發時,每一位都是寫全端(React + Nodejs),只有比較需要開發共用元件、底層架構時,才會細分前端/後端/雲端(?)專長。
成員的部分就不細節介紹了,不然文章還沒寫完如果離職怎麼辦XD,但平均來說寫 code 經驗落在 3 年左右,程度算是偏 middle 一點,除了其中一位是比我還資深的 senior RD。
這次系列文的重點在於「管理」與「難題」,前者很好理解,就是關於工程師「轉職」成主管職,過程中心態上的變化,管理思維的調整。
而後者「難題」代表的是「我也沒有標準答案」
我想這是跟前兩年系列文很大的差異,之前寫技術文,經常能夠去對應問題與解法:
遇到需要前端全域管理狀態的情境,解答八成是拿 Redux 相關的工具來用。如果上 stackoverflow 去問這種問題,會拿到的答案都相差不遠。
但我想管理就不是這回事,管理要考量的情境複雜得多,往往不是一點點上下文就能推出正確答案,甚至可能是「沒有正確答案的」:
同樣一個「如何幫團隊成員考評」,問 10 個人會有 11 個答案。
我想這是管理有趣的地方,因為嘗試不同策略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,但也是讓工程師難受的地方,因為就算使用同一個策略,在不同的團隊也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效果。
因此我將系列文定調為「難題」與「策略」:
希望是盡可能涵蓋多一點範圍,如果有漏的話,也拜託讀者一起來討論囉!
參加鐵人賽的過程,就跟在跑馬拉松一樣,剛開始時,體力充足,靈感充沛,覺得一定沒問題!
但可能連一半都還沒到,就慢慢感到腳步疲軟,注意渙散,然後開始怨念:
到底當初為什麼要參賽...
但愈是接近終點就愈會發現,明明很疲憊,卻充滿精力;明明想放棄,卻找不到放棄的理由,於是閉上眼,下一次眼睛睜開,終點就到了!
所以。。。我要開始閉眼囉!大家 30 天後見!